张彭熹同志生平简介

发布时间:2014-07-14 编辑:组织人事处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原所长张彭熹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7月12日15时26分在西安逝世,享年83岁。

  张彭熹同志1931年2月5日出生于天津市。1956年8月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专业。1956年8月至1959年7月在中科院地质所任研究实习员,1979年6月在青海盐湖所评为副研究员,1986年12月评为研究员;1959年7月至1965年5月在中科院兰州地质所任研究室主任助理,1965年5月至1979年10月在青海盐湖研究所任研究室主任,1979年11月任青海盐湖研究所副所长,1984年2月任青海盐湖研究所所长;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院院士。

  张彭熹同志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盐湖地球化学的开创者之一,主要从事盐湖地球化学研究。他多次组织开展全国盐湖资源调查与评价,开拓了盐湖年代学、盐湖古气候古环境、盐卤稳定同位素和低温地球化学等研究内容,解决异常钾盐蒸发岩成因问题,形成了较完整的盐湖成盐演化、成矿规律理论体系。针对盐湖沉积物的特点,组织建立了14C断代以及盐类矿物铀系、36Cl测年、盐和卤水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等新领域,带动了盐湖沉积学、卤水水化学和盐类矿物学的发展。

  张彭熹同志曾多次带队参加我国盐湖科学考察,足迹遍布青海、西藏、内蒙古、甘肃、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等省区的数百个盐湖,积累大量盐湖基本资料,摸清了我国盐湖的分布、类型和盐湖资源特点;首次编制了柴达木盆地1∶500000的盐湖水化学图,预测了盐湖钾、镁、硼、锂等资源的分布及远景,指出盆地内钾盐的找矿方向;多次考察了察尔汗大型钾镁盐盐湖矿床、台吉乃尔、一里坪大型锂、硼矿床,为我国钾肥生产基地的建设和锂、硼等大型生产企业的建立提供了科学丰富的资源依据。他组织编著了4部区域性和1部全国性盐湖专著——《柴达木盆地盐湖》、《西藏盐湖》、《内蒙古盐湖》、《新疆盐湖》、《中国盐湖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为我国各边远省区盐化工业的发展远景提供了资源依据,为我国制定21世纪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作出了积极贡献。

  张彭熹同志的代表作有《中国盐湖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和《古代异常钾盐蒸发岩的成因》等。《柴达木盆地盐湖》一书集中反映了张彭熹先生早期在盐湖研究中的成就,曾获得1978年科学大会奖和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古代钾盐蒸发岩的成因》一书解决了钾盐成因理论界长期争论的问题,发展了大陆成钾理论,提出了现代钾盐形成模型。该书出版后立即引起俄国和日本同行学者的关注,并广为国内外学者所引用。

  在张彭熹同志任青海盐湖所所长期间,根据我国盐湖资源特点、开发条件、加工工艺技术储备现状和市场分析,提出了盐湖资源在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开发远景设想,精心组织了多项盐湖资源的应用、开发研究,倾全所之力圆满地完成了“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青海盐湖提钾和综合利用》研究,取得十一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为我国钾肥生产和盐湖资源的开发做出了突出贡献。

  由于张彭熹同志丰硕的科研成果和对盐湖事业的特殊贡献,1984年青海省人民政府授予他青海省劳动模范称号;同年中国科学院授予他中国科学院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1986年国务院、国家科委授予他为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0年青海省人民政府授予他青海省优秀专家称号;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彭熹同志广纳博览、好学不倦,学风严谨、为人师表,廉洁自律,严格要求自己,为我国盐湖科技事业锲而不舍、奋斗不息,其无私奉献精神与高尚品格深得盐湖科技界的敬仰与爱戴。他终生扎根西部、刻苦钻研,用生命书写了老一代“盐湖人”的典范。他将自己的智慧、才华和生命无私地奉献给了盐湖所,奉献给了祖国的盐湖科技事业。他一生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我国盐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学问,他的精神,他的品格,他的胸襟是盐湖人“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其志可鉴,其德可颂!他的辞世是青海盐湖所的巨大损失,也是我国科技界的一大损失!

  我们由衷地崇敬张彭熹同志,悲痛地哀悼他,深切地缅怀他,好好地学习他!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