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简称:青海盐湖所)创建于1965年3月,在我国著名化学家柳大纲院士和著名地质学家袁见齐院士的带领下开始了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的系列勘察与研究。60年来,研究所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立足世界盐湖科学和技术前沿,以解决盐湖资源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的重大科技问题为己任,围绕盐湖资源保障与生态安全、盐湖高效分离技术创新以及盐湖高端化学品制备等重点方向开展创新与集成,培养高端科技人才,推动盐湖产业转型升级,是我国乃至全球唯一专门从事盐湖研究的国立科研机构。
青海盐湖所现拥有化学、地质学、材料与化工三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以及化学、地质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五个专业一级学科硕士点。有化学、地质学两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青海盐湖所已经形成了包含盐湖地学、盐湖化学、盐湖化工、盐湖材料、盐湖环境等在内的完备学科体系,具备从盐湖资源高效探采-绿色分离-高值利用-环境保护的全链条创新能力。
目前,青海盐湖所牵头组建盐湖资源绿色高值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拥有青海省盐湖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青海省盐湖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青海省盐湖资源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三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建有甘河中试基地、盐湖化学分析测试中心、文献情报与编辑部等特色优势支撑平台。取得的重大历史贡献包括:(1)创建了我国盐湖地质和盐湖化学的理论体系;(2)牵头完成我国盐湖资源三次大调查与评价;(3)为青藏铁路成功跨越盐湖做出了基础性贡献;(4)研制(IAEA认可的)氯同位素国际标准物质;(5)研发钾盐浮选系列技术,奠定了我国钾肥工业的技术基础,并为我国企业首次在境外开发钾矿资源提供成套技术;(6)突破高镁锂比盐湖卤水提锂的世界难题并率先实现产业化。
建所以来,青海盐湖所造就了一批盐湖科技英才,先后有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从这里走出,入选WR计划、BR计划等国家级人才二十余人。共取得各类科研成果370多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奖励80多项。截至2025年7月,全所共有在职职工254人,其中在编226人,特别研究助理28人,专业技术队伍中正高级36人、副高级79人,是目前国内盐湖领域最大一支建制化科研团队。
近年来,青海盐湖所强化对外合作交流,重点与南美、东南亚等盐湖资源丰富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以色列、日本等研发实力雄厚的国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与中国盐湖集团、中信国安、藏格矿业、青海锂资源公司、西部矿业、多氟多集团、国投罗钾、内蒙吉兰泰等盐湖龙头企业的合作关系,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新时期,在青海盐湖所领导班子的带领下,青海盐湖所全体员工在继承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盐湖精神的同时,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以加快抢占盐湖科技制高点为核心任务,为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努力将青海盐湖所打造成国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