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之末,绿意盎然,盐湖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与青海青海盐湖所青促会小组共同主办的“盐湖地学沙龙(第1期)”于6月29日下午在岩芯楼会议室正式拉开帷幕。此次沙龙是地学室科研工作“自我革新,主动创新、团结奋进”的一次重要探索与实践,旨在活跃学术氛围,促进学术交流,探索学术方向,指导学术规划。通过科研工作自我展示,思想碰撞,全面提升地学室整体科研素养,增强科研自信,开创科研新局面,为迈上科研新台阶和担好国家责提前蓄力,做足准备。
会前,地学室全体青年职工和学生积极到场,报告人早已就坐期待与青年学者进行面对面的头脑风暴。
此次沙龙由地学室老中青三位优秀科技工作者领衔,马海州研究员首先作了《青海青海盐湖所地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精彩报告,报告从“产学研”三个方面回顾了地学为盐湖科技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在发现钾盐、开采钾盐、建设盐田、铺设万丈盐桥路基工程等开拓性工作中,青海盐湖所地学都取得了诸多原始创新成果,真正解决了国家对钾肥的重大需求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难题,为国家盐湖科技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马海州说:“上世纪80年代青海盐湖所地学最辉煌的时期,人才济济,盐湖科技事业蓬勃发展,老一辈科学家通过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的“盐湖精神”全面调查了国内的盐类矿产资源,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出版了多部盐湖专著,奠定了青海盐湖所在盐湖资源领域领头羊的地位”。后期孔雀东南飞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海盐湖所地学的人才梯队建设,盐湖地学发展节奏开始放缓,直至21世纪初期东南亚海外钾盐市场的开辟再次为盐湖地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青海盐湖所地学也成为国内首家进军海外钾盐开发的科研力量,为后续中资企业开发老挝钾盐提供了扎实的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为我国建立海外钾肥生产基地迈出了最关键一步。最后,马海州用他30年的盐湖科研工作亲历和所思所想,对当前盐湖产业百年难遇的发展机遇和我们青年科研人员的工作方式进行了深入剖析,鼓励地学青年应该继续扎根西部,投身盐湖事业,科研工作中应该主动思考和探索,不能迷信权威,自觉增强科研自信,选定科研目标,咬定青山不放松,终能有所获。
张西营研究员作了《盐湖战略性矿产与资源可持续保障》的专业性宏观战略报告,从盐湖资源属性、盐湖关键战略矿产内涵、盐湖资源可持续保障和盐湖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四个方面对盐湖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进行了全面讲解。以最新最权威的数据对国内外的盐湖钾锂资源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阐述了我国盐湖矿产资源的优劣势,尤其是我国青藏高原盐湖的资源禀赋特征;针对盐湖资源可持续保障环节,张西营重点从固液转化关键技术和盐湖水文地质方面讲述了当前盐湖资源开发面临的现实困难和产学研方面存在的不足;盐湖的合理开发最终需落脚到盐湖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张西营从国家生态安全层面解释了盐湖资源保护性开发的战略意义,并指出脱离生态环境保护,任何盐湖资源的开发都是不合理的,不允许的。张西营最后强调:“青海盐湖所盐湖地学作为盐湖基础研究的国家队和排头兵,盐湖青年主力军要牢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资源的根本思想,做好本职工作,扎实为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贡献力量”。
魏海成研究员作了《关于地学室科研工作的一些思考》的思想报告,他从盐湖地学科研工作目前面临的重要形势出发,尤其是盐湖资源开发受到国家、青海省、中科院等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盐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重大机遇面前,集中梳理了我们盐湖地学目前存在的主要科研工作问题,包括学术氛围、价值导向、研究方向、科研规划、科研态度、交流合作、科研成果等多个方面存在的短板。同时魏海成就上述问题如何破局进行了系统分析,针对科研选题范围、科研规划的系统性、学科交叉融通、研究方法创新、高质量成果发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团队协作以及全球视野的盐湖资源咨询智库建设等方面讲述了他的个人思考,并以他个人十多年的科研工作经历,用最朴素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对盐湖地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症结进行了一一解剖,让参会的青年学者深受启发。
近三个小时的沙龙,三位师者从不同的视角,结合自身科研实践,为盐湖地学的科研工作进行了及时的把脉,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充足的精神食粮,沙龙效果远超预期。大家一致认为,盐湖地学有过曾经的辉煌和低迷彷徨,但终在一代代盐湖地学人坚忍不拔,坚持不懈的奋斗中积蓄了力量,进而奋力成长。相信盐湖地学在老中青传帮带的良好氛围中,在勇于自我革新、自我剖析的强大决心下,通过不断创新科研工作模式,调动科研积极性,碰撞科研思想,终将在未来的盐湖事业中披荆斩棘,乘风破浪。
马海州作报告
张西营作报告
魏海成作报告
沙龙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