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一行三人来我所讲学

发布时间:2008-09-02

   2008年8月27日下午,应我所赖忠平研究员邀请,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张虎才研究员、李世杰研究员和李春海副研究员一行三人来我所做学术报告。 
  张虎才研究员现为中科院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博士生导师,近年来开展了中国西部及云南高原湖泊与环境变化、长江流域河湖地貌与环境变化研究等。其主要成果发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Quaternary Research,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Radiocarbo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等国际刊物上。他的报告题目为“湖泊沉积年代学研究问题”。张老师在报告中展示了他们近年来对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额济纳盆地、柴达木盆地等区域的湖泊沉积物所做了大量的C-14测年研究结果,并详细讨论了年代学结果的环境意义。最后张老师总结认为,干旱区湖泊沉积物由于受到老碳、溶解物质的强烈影响,其C-14测年显示出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有时不能代表沉积物沉积的年龄;测年结果的不确定性不仅来源于样品自身元素(同位素)的特性和沉积过程中再沉积作用的影响,也可能源自放射性C-14产生过程的不稳定性。因此他指出必须经过多种方法综合测年才能比较可靠地确定所测样品的形成年代。 
  李世杰研究员主要从事湖泊沉积与第四纪环境变化研究。他的报告题目为“青藏高原湖泊沉积与环境变化”。他首先用湖泊观测数据和气象数据说明了全球增暖背景下的青藏高原湖泊生态环境变化的情况。有些湖泊正在经历一个由湖泊演化为沼泽,由沼泽演化为草地,由草地演化为沙漠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过程。然后他利用西藏兹格塘错湖泊沉积物的C-14测年和多指标分析数据重建了该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情况。最后采用TL对古湖岸堤测年结果表明甜水海的高湖面出现在LGM和MIS5阶段。 
  李春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孢粉学与第四纪环境变化研究,他的报告题目为“贝壳堤的孢粉组合与环境变化”。李老师对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贝壳堤剖面的沉积物进行孢粉分析,结果显示这个地区植被与气候在晚更新世中晚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最后从贝壳堤整个剖面分析认为,主要的陆生植物孢粉类型为禾本科、柽柳属、蒺藜科、麻黄属、松属、云杉属、柏科、胡桃属和桦属等,藜科和蒿属含量很少,这与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的表土分析结果完全不同,也与其他草原以及荒漠草原的表土花粉结果相异。这说明晚更新世晚期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的植被和现在无法进行比较,气候环境与现在显著不同。  
  

盐湖资源与化学实验室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