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孙继敏研究员来我所讲学

发布时间:2008-08-28

   应我所赖忠平研究员的邀请,2008年16日至18日期间,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孙继敏研究员来我所访问交流,并于17日与赖忠平研究员的研究小组一起对青海湖古湖岸阶地、湖东沙丘等进行了野外考察。18日上午孙继敏研究员在我所做了题为“新生代岩石圈构造变动的环境效应”、“中国黄土的物质来源”和“西藏黄土与第四纪冰川的联系”三个学术报告。 
  孙继敏研究员于200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主要研究方向为:新生代古气候事件及其动力学机制和青藏高原周缘造山带的构造隆升及其环境效应。近年来主要成果分别在Science,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Quaternay Science Reviews,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等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SCI引用率已有800多次。 
  孙老师在“新生代岩石圈构造变动的环境效应”报告中,从进化论、板块学说讲到了地球系统科学,他用大量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地球系统各个圈层(岩石圈、大气圈、水圈)之间相互影响和联系。以青藏高原的隆升为例阐述了岩石圈构造活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对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接着他用自己2006年在Science上发表的成果揭示了正是由于昆仑山的隆升造成了5~6Ma以前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形成。 
  关于黄土高原的物质来源,传统的观点认为,其物源来自西北干旱区的沙漠地区。但孙继敏研究员不这样认为,他在“中国黄土的物质来源”报告中用大量的矿物学、地球化学、地貌学、气象学证据揭示了中国黄土高原的粉尘物质主要来源于蒙古国和我国的阿拉善、鄂尔多斯地区,但其细屑物质的最初来源则与冰川作用密切相关。 
  最后,孙老师在他的第三个报告“西藏黄土与第四纪冰川的联系”中,通过把西藏黄土与其他区域的黄土作理化性质的比较和元素的示踪分析揭示了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黄土来自近源,即河流提供的松散沉积物或冰川沉积物;结合光释光测年结果,他指出该区域的黄土沉积都是全新世以来形成的,并认为全新世期间植被覆盖较好是全新世间冰期沉积黄土的一个关键因素,而没有发现冰期时的黄土沉积可能与冰川及其溶化对地表景观的破坏作用或当时的植被情况有关。  
  

盐湖资源与化学实验室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