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芳言 来源:
杏儿乡的日扎村是个挂在山坡上的村庄,朱全福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压根儿没想到自己这个贫困“钉子户”如今会千方百计地想着挣钱。最近几年家里出了3个大学生,最小的孩子还在上高一,供他们上学是笔不小的开支。
11月的青海,夜里温度已到零下,朱全福每天都要查看家里的绵羊和猪仔有没做好保暖。院子里,几十把一人多高的大扫帚竖在墙边,每年夏天,朱全福的妻子带着孩子们上山割芨芨草,朱全福负责把芨芨草绑上木棍、加工成扫把拿到集市上卖。2019年,这项集结全家力量的劳动成果,换回了一万多块钱。
最近,朱全福还做了一笔生意:用自己养到半大的一头良种牛犊换回了两头大牛,他打算把两头大牛养一养,再拿去卖个好价钱。
朱全福的普通话不大流利,不好把这些跟旁人讲清楚,但张全友对朱全福家里的情况门儿清——不只朱全福家,张全友对全村百余户人家的情况了如指掌。自2019年从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以下简称青海盐湖所)到日扎村成为第一书记以来,他早和全村人打成了一片。
2016年,日扎村实现整体脱贫;2019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万1千元;从2015年青海盐湖所扶贫人来到日扎村至今,这里已经走出了29名大学生……脱贫攻坚走到今日,从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经济发展再到教育扶贫、思想动员,与日扎村有关的每一项工作,都倾注了青海盐湖所人的心血。
被红手印留下的第一书记
“日扎村全体村民,恳请贵所能留下我们的第一书记张全友。”
2020年春天,一封按满了红手印的信从海拔两千多米的日扎村送到青海盐湖所党委书记王永晏的手中。本应在2019年卸下日扎村第一书记头衔的张全友,被信中的一百多个红手印“按了回去”。
在村民眼中,张全友做事认真、负责,“干劲儿足”,大到党支部建设、牲畜和农作物选育,小到给村里图书室买书等,所有事务都要操心。“咱成了‘万金油’了,啥都干!”张全友笑着告诉《中国科学报》。但在他看来,这些是青海盐湖所人该做的事。
早在2013年,青海盐湖所就因扶贫工作与日扎村结下了不解之缘。日扎村与青海省会西宁相隔两百多公里,平地极少、坡大沟深,闭塞的交通让这里与外界交流甚少,但这些年日积月累的扶贫工作,让日扎村的变化越来越大。
2015年10月,李冠伟成为青海盐湖所派到日扎村的首个第一书记。当时解决百姓基本生活问题是首要任务,等到2016年他的任期结束时,日扎村有了新改造的4500米自来水管道,10户村民有了家庭小牧场。
这之后,扶贫的接力棒一直在传递。
2017年,日扎村牲畜养殖户达32户,出栏牲畜近两千只,村民靠虫草产业的劳务输出收入近150万元;2018年,为降低养殖成本,日扎村村民开始试种“近甜一号”甜高粱;2019年,日扎村党支部与青海盐湖所机关党支部结成共建支部,村里有了新的党员活动室和阅览室,超过40%的人家里通上了互联网……
“每位书记,都被挽留过”,日扎村村支书安多杰向记者透露了这个“秘密”。几年来,杏儿乡3个贫困村里,日扎村受帮扶力度最大,村民早已习惯第一书记在村里转悠。
“扶贫的磨,没有停过。”青海盐湖所办公室副主任赵昌林是李冠伟之后的第二任日扎村第一书记,在他看来,扶贫干部之所以能和村民打成一片,靠的是脚踏实地、真心实意的付出。
把科研经验搬到扶贫一线
日扎村地处藏族乡,村民半农半牧,除了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外,主要收入靠挖虫草和养牛羊。2017年,赵昌林和同事算了一笔账:村民种小麦、种玉米往往要“靠天吃饭”,天气不好时山羊还需圈养,玉米收成不好,村民还得贴钱买饲料……如果能把饲料钱省下,养殖成本不就降低了吗?
通过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赵昌林等人得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有一项甜高粱育种成果“近甜一号”在甘肃武威的种植效果很好。青海盐湖所将种子引进后,开始在日扎村小规模试种。
头一年,日扎村种植甜高粱的实验“颗粒无收”,但赵昌林却在几户村民的院子里发现了长到两米五的高粱秆——青海的海拔、气温和土壤成分等与甘肃都有差异,在日扎村,除了保证日晒和水分,甜高粱的播种时间还要相应延迟。
赵昌林第一书记的任期结束时,他叮嘱下一任第一书记董生发把甜高粱试种继续下去。
在几次不同的试种后,董生发等人总结出新的种植策略:甜高粱长势好的地方,土层往往更厚,坡度更缓,水土保持也更理想。通过补贴鼓励扩大种植规模后,日扎村在2019年迎来了丰收。
如今,日扎村已经种上了80亩甜高粱,每亩可产出青饲料3.2吨,按每年每只羊圈养两个月算(冬季),可喂养570只山羊。
“喂甜高粱比喂草料的羊羔大了一个拳头!”日扎村养殖户白周买告诉张全友——甜高粱比一般饲料含糖量高,更受牲畜喜爱,牲畜的长势也更好。
不过此时的张全友,不仅要关心甜高粱的长势,还要琢磨如何产生更直接的种植效益。
从村民张永才口中得知日扎村后山有片野生花椒林后,张全友等人将花椒树下的土壤送到甘肃陇南农科院作了鉴定。结果发现,日扎村的土壤富含硒、铁等适宜花椒生长的微量元素,而日扎村两千多米的海拔,种花椒正合适。
说干就干,和一众干部、村民到甘肃的花椒种植基地调研后,张全友等人很快带回了嫁接品种的花椒——既能抗干旱和病虫害,又能保证较高成活率。“一亩地能摘300斤干花椒,按7块钱一斤算,一亩地有2万块钱收入……”原本在研究所做盐湖提钾、整日面对工程项目的张全友,如今农经算得飞快。
“我原来所在的课题组主要面向企业做项目,小试中试大试比较严谨。”在张全友看来,种花椒也是一样,“不能盲目去做,否则损失太大”,“在这里做这些事,要让农民看到希望”。
科苑人扶贫的最大优势
除了流程控制严谨,搞科研的人还有什么扶贫优势?
“教育优势。”张全友笑道。2019年,教育扶贫的成果已经在日扎村显现:村里走出了10名本科生和6名大专生。“把娃娃们全都送出去”,是张全友等人的心愿。
为了让村里的孩子们尽早看到外面的世界,每一年青海盐湖所都会组织孩子们到研究所、科技馆和博物馆参观;从高考志愿填报到中考化学实验辅导,青海盐湖所总会派出支援力量;为了鼓励娃娃们不放弃读书,青海盐湖所专门筹资购置过冬棉衣,还在村里竖起76盏太阳能路灯,只为照亮他们的上学路……
这些给予下一代的温暖,辐射出的热量令人意外。
早些年,朱全福还是“顽固不化”的贫困钉子户,之所以有如今的转变,全靠家里的几个孩子“做思想工作”。
张全友告诉《中国科学报》,2015年精准扶贫任务刚下来时,朱全福家5个孩子里有3人在念初中,如今3人都已上了大学。“二姑娘在青海民族大学、三姑娘考到吉林去了,还有一个儿子在哈工程……”向前看、走出去,成了朱全福全家人共同努力的目标。
“最自豪的还是跟老百姓处得好,把村里的人心聚起来了。”回顾过往,张全友说。
“村民都很信任他,觉得他好。”安多杰表示,第一书记与村里的领导班子打配合,让整个村子的发展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