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无用之学”实有用

发布时间:2016-05-17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天平    发布时间:2016-05-16  

   ■推动基础研究前行,既需要国家、社会投入更多的关注和资源,也需要通过改革,建立宽松、容忍失败的科研机制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强大的创新力量。当记者就此询问裴端卿的意见时,他强调了一点,必须在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上给予更多的投入和重视。

  诚如其言,在当前创新创业的风口上,机器人、3D打印、无人机等各种“夺人眼球”的项目蜂拥而上。它们与市场最为接近,通过讲激动人心的故事,辅以看得到的盈利前景诱惑,使这些应用研究成为创新社会的宠儿和投资者争相追捧的明星。

  与此相比,一些基础研究却被掩盖在光芒下,默默无闻、冷冷清清。由于周期长,很难快速推出应用成果,甚至都不知道最后到底能否有应用价值,一些基础研究被当作“无用之学”,要么难以吸引人才,要么申请不到科研资金,要么重压下急于向应用研究牵强附会地靠拢。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我国专利申请量全世界第一,却还只能算是个科技大国而非科技强国;或许也能解释为何我国具有全球最庞大的制笔产业,却弄不清楚那颗小小圆珠的成分配比和成型机理。因为,应用研究做得再好,都只能解决已知问题。唯有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上的重大突破,才能为应用开辟出无限的全新空间。

  进入19世纪以来,科学和技术交叉融合进程加快,此后对人类发展产生革命性意义的发明创造,多数都源自基础理论的重大发现:电学理论的突破,带来了以电力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解剖学研究的深入,奠定了现代医学的基础;伦琴和居里夫妇对放射性的研究,使核工业成为有根之木、有源之水。如今,纳米材料、人工智能、人类基因等基础研究,正孕育着新一轮产业变革……因此,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科技实力之强,离不开它们在基础研究领域的领跑地位,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有感于自己艰辛的科研历程,裴端卿的近期目标是成立再生医学领域内的国家级实验室,以便保障其研究院内搞基础研究的人。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研发展处于难得的发展阶段,正需要一大批科研工作者甘坐冷板凳,心无旁骛、坚持不懈,探求基础、探索未知。正如裴端卿所言,无论在任何科技领域,至少有20%左右的人专注于基础研究,科技强国才有希望。

  推动基础研究前行,需要国家、社会投入更多的关注和资源,更需要通过改革,建立宽松、容忍失败的科研机制,激发更多的年轻人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同时保护他们免受结果性指标的压力,以及来自市场和资本的挤压。

(原载于《人民日报》 2016-05-16 18版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