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让成果走下书架上货架

发布时间:2015-04-13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日期:4月13日
    在中科院所属的100多个科研院所中,地处西北腹地的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西安光机所)少为人知。然而,近年来该所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的成绩却令人刮目相看:引进海外高端创业团队25个,孵化出炬光科技、飞秒光电、中科微光等高科技企业50家,初步形成了高端激光装备制造、光电子集成电路和民生健康等三大产业集群,累计吸引社会投资7亿元;实现产值10亿元,纳税3500万元,带动社会就业2100多人。

  西安光机所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啥高招?请看记者的实地采访。

  第一招

  打破围墙开放办所

  面向社会广纳贤才

  2012年春天,28岁的朱锐中断了在香港大学的博士学习,到深圳创业。由于年轻再加上博士肄业的经历,朱锐的创业之路走得很艰难。

  正在朱锐发愁的时候,数千里之外的西安光机所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于是,没有博士文凭的他“孔雀西北飞”,转战西安创新创业。朱锐的公司成立一年后,就成功研发出国内首个投影式红外血管显像仪。该仪器使医护人员能够清晰地识别患者皮下的静脉血管,解决了肥胖患者和婴幼儿患者扎针难的问题。目前,产品已在国内多家大型医院应用并远销欧洲、南美、中东等地,公司2014年的销售额超过700万元。

  朱锐是近年来西安光机所改革用人机制、开放办所的受益者。用人机制改革缘自西安光机所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深入思考。“科研院所有创新能力,但没有产业化需求,企业有需求但没有能力,致使许多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导致科技资源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西安光机所所长赵卫说,“在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期,国立科研机构在完成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同时,更要积极面对国民经济主战场,把创造的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国计民生。”

  经过深入研究,赵卫和西光所领导班子达成共识:必须要从科研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和突破,而最理想的切入点,便是在用人机制方面进行改革,因为人才是创新创业的最关键因素。

  “西安光机所是国家的研究所,应该向全社会优秀的人才开放,让研究所真正成为国家的开放式创新平台。”赵卫说,“只要你有创新的想法、先进的科技成果,都可以到我们这个平台上来工作,共享我们的所有资源。我们唯一的考核标准,就是看最后的创新成果。”

  从2007年开始,西光所拆除围墙、开放办所,打破科研人员的身份、编制制约,向全社会广纳贤才。截至目前,该所从海内外吸引了31名优秀领军人才和50个高端创业团队,成为西北腹地的人才高地。

  第二招

  科研人员持股

  把责、权、利捆绑在一起

  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如何保障科研人员的合理收益?西安光机所大胆采用了股权激励。

  西安光机所知识运营与产业发展处处长曹慧涛告诉记者:“研究所采用的是参股而不是控股,"孵化"企业但不"办"企业。”

  “坚决不控股,这是我们研究所在走产业化道路之初就定下的一个原则。”赵卫说,“因为研究所的定位是负责搞好科研,对市场的把握和企业的经营管理都不擅长,很难把一个公司经营好。”

  西安光机所采取科研人员持有股份的方式。“科研人员持股保证了他们的收益,调动了他们创新的积极性。同时,研究所参股和科研人员持股也把利益和责任捆绑在一起,投资方也很放心。”曹慧涛说。

  据介绍,科研人员与投资方的股份比例,完全按照市场价值分配,研究所不进行干预。

  “科研人员持股使创业团队充分享有决策权;而减少行政干预,则让企业有了充分的经营自主权。”西安光机所的米磊博士说,“科研人员持股解放了"脑力生产力",让创新创业的种子在宽松的环境自由成长。我们现在是市场需求"倒逼"研发,彻底改变了科技成果转化的传统路径。”

  对于立志创业、有企业家潜质的科研人员,西安光机所积极鼓励、支持其创业;而对喜欢坐“冷板凳”搞研究的科学家,所里则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专心做基础研究,使两者各得其所。

  第三招

  建立“四位一体”模式

  突破“两个一公里”瓶颈

  科技人员创办企业,普遍面临两个“一公里”难题:一是缺乏启动资金、无法迈出创业的“最先一公里”,二是缺乏转化平台,科技成果很难快速转化为产品、走完“最后一公里”。

  为破解这一困局,西安光机所与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发起成立了西北第一家专注于投资早期光电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天使基金—“西科天使基金”;同时,以西安光机所部分科研场所为基地,建成高端光电产业孵化器—中科创星孵化器。天使基金加孵化器,使西安光机所初步形成了“人才、技术、资本、服务”的“四位一体”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曹慧涛介绍说,在这种模式中,西安光机所的科研人员、实验平台和研发设备可以随时为企业提供研发支撑;在项目发展初期,由西科天使基金为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创办的企业提供第一笔资金支持,帮助解决启动难问题;孵化器则对入孵企业提供包括“物理空间、投资服务、创业培训、贴身孵化、研发支撑”等在内的全流程一站式服务。

  李玮琛是中科创新孵化器里最年轻的CEO,出生于1989年的他回到家乡西安创业,并于今年1月加盟西安光机所。

  “我的项目是一个聋哑人手语翻译,通过肌肉的收缩来识别手指手势,已达到与残障人士的顺利沟通。”据李玮琛介绍,这项技术在市场上尚属空白。

  为什么要选择中科创星孵化器?李玮琛自称找到了“懂自己的人”:“与其他孵化器不同的是,中科创星孵化器知道我们在做什么,能够在技术、设备等多方面提供支持。他们还能提供资金支持,解决了我们创业之初缺钱的难题。”

  “在孵化器内,公司可以利用光机所的科研平台开展研发,减少了早期的固定资产投入。从公司注册、组织架构、股权结构设计到人力资源培训,孵化器都能提供服务。同时,他们还为公司申请国家级专项基金,可以使企业集中精力做研发和产业化。”西安和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文松告诉记者。

  西科天使基金总经理李浩介绍,截至目前,西科天使基金已完成28个项目近7000万元的投资,带动社会投资超过1.5亿元。其中,对中科华芯的投资增值10倍,对奇芯光电的投资增值了20倍。目前,西科天使基金正在筹备二期基金。

  曹慧涛说,天使基金和孵化器就像补给舰和护卫舰,为初创企业提供各种支持。“这一方面为企业及时提供了资金、人才和科技支撑,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先一公里";另一方面,使很多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转化为受市场欢迎的产品,破解了"最后一公里"难题。”

  "四位一体"的转化模式,已形成了人才聚集—资金投入—企业规模化发展—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环,初步构建起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接力棒"体系。”赵卫所长告诉记者,“有这样的体系作保障,相信西安光机所未来的科技成果转化之路会越走越宽广。”

  《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13日 20 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