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周一平 发布时间:2013-12-30
光阴飞逝,又是一年。
对于中国科技界来说,即将过去的2013年,是务实前行的一年,更是重任在肩的一年。这一年,从国家领导人到地方政府,从学术界到企业界,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已成上下共同的心声。
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科院时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要结合实际坚持运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经验,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国家富强靠什么?靠自主创新,靠技术,靠人才,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光谷时再度发声。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9月30日,中央政治局全体委员在中关村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语气坚定。
11月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的会议公报中,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紧接着,习总书记在考察山东农科院时再度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而矛盾和问题是科技创新的导向,要适时调整农业技术进步路线。
从年头到年尾,从广东到湖南,从中科院到中关村,习近平总书记每到一处考察,和科学家、企业家、农民聊天,念念不忘的,就是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向来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以来,党和政府在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的同时,不断辅以制度创新和改革,这成为了今年科技工作的一大亮点。
事实上,国家领导人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由来已久。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一直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征程中不懈探索,砥砺前行。
在经济全球化、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当下,科技创新对社会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显著。毫无疑问,当下的中国,正在勾勒着一张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蓝图。
这一切,赋予了科研人员更大的责任。众所周知,中国的创新国家之梦、科技强国之梦、民族复兴之梦,都离不开每个科研人的奋斗力量,离不开科技创新这一战略路径。
“纵观当今世界,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应对世界大变局的关键。面向未来发展,必须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表示,中国巨轮要继续破浪前进,比以往更加需要创新驱动。
展望未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都离不开创新驱动。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科研人员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重任在肩,中国科技界在2013年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对于中国科技界来说,即将过去的2013年,是硕果累累的一年。
从运-20大型运输机首飞到“蛟龙”入海,从“神十”发射到“嫦娥”落月,在一年的时间里,中国科技界捷报频传。一项项重大创新工程熠熠生辉,为中国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奠定牢固基石。
对于中国科技界来说,即将过去的2013年,是激情燃烧的一年。
推进科技创新,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只有去除制度的枷锁,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才会进一步迸发。2013年,中国正大踏步走在深化改革的路上,由此激发的创新动力,正成燎原之势。
作为科技国家队,中科院再一次走在科技界的前头。5月10日,中科院召开院机关干部会议,正式启动院机关科研管理改革工作。4个核心业务局和院地合作局被撤销,合并组建3个新局,大量权力下放研究所。这场改革风暴,为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扫清障碍,得到科技界的一致好评。
“只要有利于推进科技事业的改革,再难也要改。评价体系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希望能从当前的经费驱动,转到创新驱动。”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这样表示。
当然,在科技体制改革层面,中科院绝非独行者。 目前,科技部等有关部门正在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国家创新调查制度和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以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为突破口,建立健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制度,尽快完善我国科技管理制度体系。
在立法领域,新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已纳入2013年的立法计划,有望于近日提交讨论。
围绕科技体制改革这一命题,一些新思路、新举措、新政策正在稳步推进。中国的科技界,正迎来压力与动力并存、梦想与激情同在的黄金时期。
“曾经,我们落后于人,经历了跟踪与模仿这不可逾越的阶段;今天,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我们正在奋起直追,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开拓新的方向。”一位科学家如是说。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科技体制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的条件下,展望下一年,乃至下一个十年,中国的科研人员,必将能用一个又一个创新成果,驱动中国这艘巨轮奋力向前。
《中国科学报》 (2013-12-30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