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昂 来源:工人日报 发布时间:2012-11-12
就总数来说,我国目前已经成为学术类期刊的大国,仅科技类期刊一项就已达到5000余种,位居全球第二,也占据了全国期刊总数的半壁江山。倘若再计入尚无正式刊号的各单位内部学术类期刊,恐怕实际数量将更加惊人。期刊多了,论文总数自然也就“卷帙浩繁”,单说去年我国的英语论文发表数量,就已经超过日本和德国两国的总和。
但是,如此庞大的学术类期刊和论文数量却难掩质量上的不尽人意。去年,我国科技人员发表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仅排世界第七,期刊中被SCI收录的仅百余种。全球第二的学术期刊大国,呈现出“量质失衡”的尴尬现状。
事实上,许多学术类期刊依附于教学科研单位或相关协会,作为这些单位的下级单位,期刊本身不仅在人权和财权上受制于人,也在发行体系和办刊模式方面长期依赖于主管单位,成为“断不了奶”也“不能断奶”的怪胎,因为一断奶就难以“自谋生路”。这些期刊由于各种机制原因,不仅自身资金匮乏,人才缺失严重,其传播和发行手段也相对落后,难以适应当下的市场竞争。加之一些主管单位支持乏力,使得这些学术类期刊面临“雪上加霜”的境遇,不得不自降身价,放弃学术追求,靠“卖版面”迎合市场以维持生计,以至于迷失了最初的学术目标。
其实,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期刊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是拜个别单位“唯职称和学历是瞻”的用人方式以及因此衍生出来的庞大职称评定“市场”所赐。按照现行的职称评定体系,如果想晋升高级职称,需要在规定级别的学术刊物上刊发论文,而一旦评不上高一级的职称,对职务上的晋升会有不利影响。这种职称评定和用人方式“逼迫”不少专业技术人员怠于钻研本职工作,却热衷于四处发论文,也由此催生了学术期刊“代发论文”的市场,个别学术期刊不计论文优劣,只算版面费收入多寡,只要交钱,有求必应,有稿必登,结果在导致刊文质量下降的同时,也使得自身的学术价值被业内质疑,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恶性循环,走向没落。
与此同时,部分教学科研单位为了满足本系统人员评定职称的需求,利用手中的闲置刊号,竞相争办学术类刊物,用以帮本系统人员发论文评职称。这种情况不仅降低了此类学术期刊的学术价值,也加剧了学术类期刊市场“小、散、乱”的现象,使得难以有更多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权威期刊在业界脱颖而出。
要改变目前学术类期刊市场“量质失衡”的尴尬现状,一方面相关主管部门应当在整合学术期刊资源的基础上,加大相关投入,以在扶持优秀学术类期刊的同时促进学术事业发展。 目前C类精品期刊每年获中国科学院三等出版基金的资助经费才5万元,面对年年上涨的各种成本而言,区区数万元对于学术期刊的发展可谓杯水车薪。可是,不同学术期刊从属于不同单位,常常是这些单位职工发论文的“自留地”,能否成功打破不同单位、不同部门之间的机制和利益“藩篱”,在资源合理化分配的同时达成一个各方共赢的结果,以提升学术类期刊的质量和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将考验主管部门的智慧。
如果没有热衷于发论文为评职称充数的专业人员,也就不会有“贱卖版面”的学术类期刊市场,而没有“唯职称是瞻”的用人方式以及强行规定论文数量的职称评定方式,也自然不会有对“发论文”趋之若鹜的专业人员。因此,只有当目前的职称评定方式,能够在现阶段基础上进行更加合理的改进时,学术期刊才能回归到学术本质,在提升质量的同时提高其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