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盐湖科学钻探工程突破千米孔深

发布时间:2006-08-07

   柴达木盆地盐湖科学钻探工程盐湖所1号(ISL1)孔于2006年6月6日开孔,在中科院青海盐湖所沙占军副总经理、刘湘东机长、樊启顺博士、南京大学赵军等带领下,全体人员历时62个昼夜苦战,于8月6日下午圆满突破千米孔深。 
  现达孔深1000.25米,取得岩芯总长995.97米(直径90mm),其中有效岩芯长947.52米,有效取芯率高达94.73%。在中科院微生物所、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兰州油气研究中心的参与下,现场采取嗜盐菌样271个、甲烷菌样30个、天然气样51个。该孔4处有明显的天然气显示,其中185米处喷气高3米多,标志着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浅层生物气是一个勘探与开采的新方向。 
  盐湖所1号(ISL1)孔岩芯的科学研究在马海州研究员、鹿化煜教授、郑洪波教授的带领下即将全面展开。该研究将以柴达木聚宝盆国家紧缺资源(盐类资源、生物气资源、极端微生物资源)为中心,紧扣盐湖成盐的古环境机理、第四系生物成因天然气的形成机制,盐湖特征环境的演变过程、极端环境的古气候记录这四个基本点,将青藏高原特殊环境(高原极端环境、西风环流、东亚季风等)变化与青海优势资源(盐类资源、生物气资源、极端微生物资源)形成和开发有机结合起来。 
  柳大纲、袁见齐、张彭熹、高世杨等中国科学院院士开创了中国盐湖科学,奠定了该学科的良好基础。基于此基础之上的柴达木盆地盐湖科学钻探工程,不随世人和唱全球变化陈调,只谱写柴达木聚宝盆芝麻开门新曲,旨在翻开盐湖科学新一页,将在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第四纪盐类成矿和生物气成因与成藏的环境机制和资源(盐类资源、生物气资源、极端微生物资源)评价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基础理论,大幅提升对三湖地区第四系生物成因天然气资源与盐类资源的认知水平,丰富第四纪盐湖的成盐理论、第四纪天然气地质学、极端微生物学等学科,为我国最大的盐湖——察尔汗盐湖盐类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生物成因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我国盐类化工微生物工程、油气采集微生物工程等方面,提供创新性的科学依据,进而为青海省区域经济的发展、“西气东输工程”后备资源的扩充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等方面,作实质性贡献。 
  盐湖所1号(ISL1)孔钻探工作即将圆满完成,并在其附近补钻100米深的盐湖所1号辅助(ISL1A)孔。柴达木盆地盐湖科学钻探工程盐湖所2号(ISL2)孔、盐湖所3号(ISL3)孔正在设计与筹备中。   
  

综合办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