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刘忠,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盐湖资源化学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围绕锂、硼、铀等关键元素分离提取的科技难题,在基础理论突破、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示范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获山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发表SCI论文60余篇。先后入选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结题优秀)、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中国科学院区域发展青年学者、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计划领军人才、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等人才项目,获2025年青海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当一个人毅然放下精通的专业领域,抛下已取得的成绩和大好未来,转而投身于较为陌生、从零起步的新事业时,这份破釜沉舟的勇气背后,必定蕴藏着一个足以点燃生命热忱的远大理想。
初心如磐,逐梦盐湖
2007年7月,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毕业的刘忠,踏入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开启了科研征程。两年后,凭借出色的能力,他被单位推荐,进入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读博期间,他深耕催化剂设计与制备领域,其研究成果荣获山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二),展现出卓越的科研才华。
2012年7月,完成在职博士后研究工作时,导师真诚挽留:“留在煤化所吧,你可以在催化领域大展宏图。”然而,那些泛黄的盐湖老照片,却在刘忠脑海中挥之不去:老科学家顶着狂风,用搪瓷缸采集卤水样本;被掀翻的帐篷一次次重新支起……青海盐湖所前辈们坚守戈壁的身影,以及同事们践行“盐湖精神”的动人场景,都在诉说着这片西部热土对人才的殷切渴望。
“走出去是为学习,回来是为更好服务盐湖资源开发。”刘忠在心中默默许下承诺,最终在日记本上写下:“科学家的价值坐标,应该锚定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他毅然婉拒导师的邀请,放弃熟悉的催化化学方向,重返盐湖所,投身盐湖战略资源分离提取研究。面对全新的研究领域,刘忠开启了日夜兼程的探索之路,白天泡在实验室,夜晚沉浸于文献之中,在转型的“阵痛”中不断突破自我。
凭借经年累月的坚守与扎实的基础研究,刘忠迎来了科研上的曙光。回所次年,他便凭借创新性地突破锂离子界面作用机制,成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针对国家对锂资源及高端产品的战略需求,他专注于盐湖锂离子高效分离提取研究,相关成果荣获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为盐湖资源开发领域注入新的活力。
执着坚守,啃下盐湖提锂“硬骨头”
在广袤的盐湖之上,恶劣的自然环境时刻考验着科研工作者的意志。这里缺氧干燥、气候变化无常,昼夜温差可达30℃。夏日,骄阳似火,卤水蒸发的热浪令人窒息;寒冬,朔风凛冽,刺骨寒意无孔不入。但刘忠怀着对高原的深情与对盐湖事业的执着,舍弃无数个与家人团聚的时光,驻守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一日有四季、风吹盐沙跑”的艰苦盐湖区。
2018年-2021年,在大柴旦大华化工有限公司开展百吨级吸附法提锂中试验证期间,刘忠更是展现出非凡的毅力。盛夏的戈壁滩,热浪裹挟着沙尘肆虐,他在烈日下坚守,鼻腔结着血痂,干裂的眼睑每一次眨动都伴随着刺痛,却始终未曾离开实验现场,从仪器调试到样本采集,每个环节都倾注心血。为确保中试装置稳定运行,他带领团队将行军床搬进车间,与工人同吃同住。困乏至极时,便趁着实验间隙和衣而眠,在仪器的嗡鸣声中稍作休息。无数个灯火通明的夜晚,吸附塔的低鸣声与键盘的敲击声交织,成为他科研路上独特的乐章。
面对硫酸盐型盐湖提锂这一“硬骨头”,传统方法效率低、成本高。刘忠带领团队大胆创新,将电辅助技术融入吸附工艺中,相关难题迎刃而解。
“新方法的使用取得良好成效,最终实现年处理2万方卤水、年产百吨碳酸锂的规模,电辅助脱附过程效率提升1倍。该项目不仅验证了从较低浓度卤水中直接提锂的可行性,更助力大柴旦大华化工有限公司在项目执行期内新增产值1650万元,为盐湖资源开发利用开辟了新路径。”刘忠说。
砥砺前行,产学研“联姻”孕育满枝硕果
刘忠在从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科研工作的同时,经常深入企业一线,同企业开展密切的科研合作,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示范”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形成“材料研发-工艺设计-装备制造”的产学研融合。
目前,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已与盐湖股份、万华化学等三家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深度产学研合作,共同构建了从实验室小型吸附塔到百吨级中试示范线的全链条研发体系。突破了盐湖资源绿色高效分离与盐湖材料多效协同调控等核心技术,科技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戈壁滩上夏天晒脱皮、冬天冻裂手,沙尘暴一来,嘴里全是咸涩的盐沙。”那些日子里,刘忠和团队在恶劣的环境里,默默地坚守着,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我们联合企业开发吸附法提锂工艺研究,完成了年处理10万方卤水、年产百吨级碳酸锂的中试实验,实现锂回收率80%以上,该工作为硫酸盐型盐湖中锂的提取奠定了产业化基础。联合万华化学和盐湖股份完成现场电控离子吸附法在盐湖中的提锂中试实验,实现了盐湖原卤中极低浓度锂的绿色提取分离。针对玻利维亚境内乌尤尼等盐湖,完成了锂资源直提中试验证,相关技术受到合作方高度评价,也得到玻利维亚官方及相关企业人员的肯定和青睐,他们远赴青海盐湖所前来交流学习,研究成果为国内企业争取海外战略资源提供了有力保障。”刘忠告诉记者。
目前刘忠作为中国科学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青年团队负责人,主持完成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6项,带领团队完成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及4项盐湖提锂中试工程化验证。有4项研究成果获得青海省成果认定并评价为国际先进,已在国内多个盐湖区进行验证及推广,累计创造经济效益上亿元。
聚力攻坚,书写团队建设新华章
“单人不成阵,独木难成林。”在刘忠的科研生涯中,团队建设始终被视为重中之重,如同科研事业的生命线。他开创性地提出“理论建模-实验验证-工程反馈”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并以此为指引,带领两个相对独立又紧密协作的青年攻关团队,在浓盐体系离子迁移调控等关键技术难题上实现突破。其中,“盐湖战略资源绿色高效分离”青年团队凭借出色的研究潜力,成功获得中国科学院为期5年、总额达2000万元的稳定经费支持;他牵头组建的“盐湖离子吸附科学与技术创新团队”,更是入选2024年度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团队项目”。
在团队人才建设方面,刘忠积极作为,大力推动人才引进工作。凭借自身的影响力与团队的吸引力,成功吸纳8名科研骨干加入。这些优秀人才实力强劲,分别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以及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项目,为团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团队成员秉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的盐湖精神,以苦为乐,锚定抢占盐湖科技制高点这一核心任务,针对盐湖战略资源保障能力不足、分离效率低等行业难题,深入开展浓盐体系离子迁移、转化、输运与分离强化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通过不懈努力,团队揭示了战略元素在分离体系中的赋存状态、分离界面特性及互作机制,取得一系列原创性科技成果,切实履行了“国家队”的使命担当。
作为学科带头人,刘忠在创新人才培养领域成果斐然。他构建了“基础研究-工程实践-产业应用”的培养模式,已成功培养2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这些学生累计获得15人次重要奖项。众多毕业生选择继续从事科研工作,逐渐成长为科研骨干,在盐湖资源开发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青年职工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刘忠坚持“既授鱼更授渔”,以严谨治学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刘忠扎根荒漠盐碱之地,以“聚沙成塔,铸剑为犁”的信念凝聚团队力量,以“国家队”的责任担当,勇攀盐湖科技高峰,为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未来,他将继续深耕青藏高原,为增强我国盐湖资源自主保障能力、服务国家“双碳”战略持续贡献科技力量。
(青海科技报 2025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