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爆炸找到700吨氰化钠:易降解不能形成毒雨

发布时间:2015-08-17

  文章来源:知识就是力量 

  (专家:钱新明 中国兵工学会爆炸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爆炸安全理论部主任,研究领域涉及危险物质安全性、爆炸安全、安全分析与评价等领域)

   开篇语 

  据报道,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发生已超过72个小时,天津爆炸现场消防专家确认已经找到700吨氰化钠下落,指挥部正在协调专家、防化部队、生产厂家等各方力量进行处理。目前检测结果显示,氰化钠尚未发生大范围泄漏。

  1.氰化物是什么,毒性有多强? 

  氰化物是侦探小说的最爱,如果你看过《名侦探柯南》就不会对氰化物感到陌生。氰化物真的是“毒药之王”吗?氰化物(常指氰化钠和氰化钾)是化工产品,主要应用于黄金生产和电镀等行业。氰化物对温血动物和人的危害较大,特点是毒性大、作用快。氰化物刺激皮肤并能通过皮肤吸收,有生命危险。氰化物对人的致死量从中毒病人的临床资料看, 氰化钠的平均致死量为150 mg、氰化钾200 mg、氰化氢100 mg 左右。总之,少量的氰化物就会置人于死地。因此氰化物意外泄漏是一件非常敏感的危险化学品污染事件。

  2.700吨氰化钠泄漏能毒死全中国人? 

  据目前官方检测结果显示,氰化钠尚未发生大范围泄漏,即便有些氰化物泄漏也应该是很小部分,在开阔空间里会很快稀释掉,此前世界范围的氰化物泄漏事故罕有造成气体污染中毒的先例。氰化钠是弱酸盐,非常容易水解,在低温下就能与水反应掉。它也不可能形成毒雨,它在环境中很容易自然降解,还没等雨下下来,就基本上被氧化了。因此,网上有人担忧所谓700吨氰化钠泄漏能毒死全中国人的说法不成立。

  3.怎么扑灭可能再次发生的火灾? 

  继8月14日18时官方宣布事故现场明火基本扑灭后,8月15日上午事故区域再次起火,浓烟滚滚。钱新明认为,氰化钠等毒害品对人体都有一定危害。毒害品主要经口或吸入蒸气或通过皮肤接触引起人体中毒的。毒害品有些本身能着火,有的本身并不着火,但与其他可燃物品接触后能着火。这类物品如果发生火灾一般应采取以下基本对策。

  (1)灭火人员必须穿防护服,佩戴防护面具。一般情况下采取全身防护即可,对有特殊要求的物品火灾,应使用专用防护服。考虑到过滤式防毒面具防毒范围的局限性,在扑救毒害品火灾时应尽量使用隔绝式氧气或空气面具。为了在火场上能正确使用和适应,平时应进行严格的适应性训练。

  (2)积极抢救受伤和被困人员,限制燃烧范围。毒害品火灾极易造成人员伤亡,灭火人员在采取防护措施后,应立即投入寻找和抢救受伤、被困人员的工作,并努力限制燃烧范围。

  (3)有些危险化学品火灾禁止用水、泡沫、二氧化碳,可用干沙、干土、干粉等来灭火。有些扑救时应尽量使用低压水流或雾状水,避免毒害品溅出。扑救危险化学品火灾决不可盲目行事,应针对每一类化学品,选择正确的灭火剂和合适的灭火器材来安全地控制火灾。化学品火灾的扑救必须由专业消防队来进行。其他人员不可盲目行动,待专业消防队到达后,配合扑救。

  4.如何处理已找到的氰化钠? 

  国家安监总局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口罩,穿防毒服。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穿上适当的防护服前严禁接触破裂的容器和泄漏物。若发生氰化物小量泄漏:用干燥的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覆盖泄漏物,然后用塑料布覆盖,减少飞散、避免雨淋。用洁净的铲子收集泄漏物,置于干净、干燥、盖子较松的容器中,将容器移离泄漏区。作为一项紧急预防措施,固体泄漏隔离距离至少为25m。如果为大量泄漏,则在初始隔离距离的基础上加大下风向的疏散距离。在水体中泄漏时应组织民众远离水源污染区域。

  5.氰化物中毒并非无药可救 

  如果氰化物中毒,可以将亚硝酸异戊醋1~2 支( 0.2ml/支) 放在手帕或纱布内捏碎立即让患者吸入, 每次吸吸入30秒,2~3 分钟后可重复一次。同时应尽快静脉注射亚硝酸钠。亚硝酸钠注射完毕后, 随即用同一针头缓慢静脉注射( 不少于10min ) 硫代硫酸钠25~50 % 溶液20~50ml。必要时1小时后重复半量。并给予吸氧、呼吸机支持、高压氧治疗及利尿等辅助措施,往往能挽救中毒者的生命。此外,预防氰化物中毒, 可同时口服4-DMAP 180mg及氨基苯丙酮(PAPP) 90mg两种片剂。后者形成变性血红蛋白维持作用时间长,副作用也小。

  6.大量氰化钠有什么用? 

  大量的氰化钠的重要用途一方面是氰化提金、电镀、金属加工,另一方面是用于生产其它产品的过程中, 如化肥厂、煤气制造厂、焦化厂、钢铁厂、农药厂、化纤厂等化学工业。氰化法是世界上提金最成熟的工艺之一,用氰化钠的“堆浸法”提炼黄金,必须对产生含氰化钠的剧毒废水、含其他重金属的有毒污水进行妥善处理,否则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假设一家企业没有任何的经营销售许可,而非法买卖并使用它,就会触犯我国《刑法》的相关条例。

  参考资料:

  1.《 一起氰化物泄漏事故应急处置措施预后效果追踪及其有效性探讨》,作者:李泰康,《工业安全与环保》,出自中国知网

  2.《形形色色的中毒》,作者:陈仁政,出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3.《氰化物的危害及其处理方法综述》,作者:仲崇波 王成功 陈炳辰,《金属矿山》,出自中国知网

  4. 《氰化钠的特性及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理机制》,出自国家安监总局网站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