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我们是盐湖所第一代职工(张绍成)

发布时间:2025-05-14  |  作者:  

我们是盐湖所第一代职工,

进所时间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分别来自祖国各地,北京、天津、西安、兰州、大连、上海。

那时我们都还年轻,

不过是二十岁开外。

大多才参加工作不久,不少人刚毕业从学校分来。


我们不曾有豪言壮语,

也没有华丽的表态。

只是打心底里认定,

到边远艰苦岗位工作,光荣!

响应党和祖国的征召,应该!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人生新的一頁,

从此再没和盐湖分开。

盐湖工作的特点,长年大部分时间要出野外。

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可远不如现在。

去一趟省内野外工作站点,

坐汽车在路上少则三天,多则一个礼拜。

去外省的盐湖考察,

不确定因素更多,条件更坏。

酷暑、严寒、冰雪、风沙、暴雨、洪水,

中途迷路、断粮断水,汽车抛锚,设备损坏。

百里盐滩,人迹罕见。

没有草木,茫茫一片白,刺得人眼都睁不开。

盐湖的天气说变就变,

刚才还大太阳要把人烤焦,

忽然会大雨倾盆倒下来。

狂风怒吼几乎把帐篷刮走,

仿佛地球要被撕开。


吃饭经常缺菜无肉,多是馒头咸菜,

新鲜蔬菜要用汽车去几百至上千公里外去买,

饮用水要几十公里水罐车运来。

几个月不洗澡,谁也不见怪。

高原缺氧,气候恶劣,

生活条件差,工作繁重,不少人体质下降,

高原反应,各种疾病,不断袭来。

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坚持工作在野外。

修整盐田,实时观测,打钻取样,分析记录……。

一天天,一年年,

从大柴旦、达布逊、察尔汗,到别列滩、东西台。

从青海、内蒙古,到新疆、西藏,

几乎全国所有盐湖,都在我们脚下踩。

我们经历了多少磨难,多少风险,

多少次努力,多少回失败。

凭着坚强拼搏,团结的力量,集体的智慧。

我们总能战胜困难,凯旋归来。


1993年7月,时任总书记江泽民到我所视察,

曾为我所挥毫提词:

“发扬无私奉献精神,发展盐湖科技事业,

做艰苦创业的无名英雄”。

是呵,献身盐湖,艰苦创业,不畏艰险,不计名利,无私奉献。

这就是我们“盐湖精神”的真谛所在。

此时此刻,我们更加怀念我们的战友,

吴景泉研究员,

他也是盐湖所第一代职工,

1965年大学刚毕业就来到青海。

几十年里,他工作刻苦、学习认真、公而忘私、吃苦耐劳,

年年出野外。

从实践到理论,不断探索,总结,升华。

写论文、报专利、写专著,

很快成长为科研将才。

长年野外工作,使他身体逐渐变坏。

他患有严重的糖尿病,身体虚弱,可他总是置之度外。

吃着药,忍者痛,照样和年轻人一起倒班,

星期天也不例外。

1996年的一天,噩耗传来,

他因为车祸牺牲在盐湖的公路上,

再没能回来。

他是我们的一员,他是我们的表率。

他是优秀共产党员,

他的事迹,

在我们心中永远留在。

有盐湖所后来的年轻人,甚至也有我们的儿子、孙子。

常常会问我们:

“你们为什么干上了盐湖,为什么来到青海?”

我们说:

是党的教导,祖国的培养,时代的感召,我们来了,

是对事业的认知,环境的磨练、集体的激励,我们留了下来。

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伟大的中国梦,

人民要幸福,民族要振兴,国家要富强!

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

新时代的伟大事业,

要靠十三亿中国人,

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艰苦拼搏、立足本职,

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干出来!

我们荣幸,选择了盐湖科研事业,

我们自豪,一直留到了现在。

人生如果还有来世,我们愿再干几十年,

为了祖国的盐湖事业,再创新的未来。

张绍成于西安

Copyright ©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地址:西宁市新宁路18号 邮编:810008
青公网安备 63010402000216号 青ICP备050000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