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初见察尔汗盐滩和达布逊盐湖(支霞臣)

----回忆我在盐湖所的最初三年和第一次野外作业

发布时间:2025-05-13  |  作者:  

 1965 年大学毕业,我被分配到西宁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学校老师说:盐湖所今年3月份才成立,是中国科学院不满周岁的婴儿,几十年后回首往事,你就是盐湖所的“元老”之一。

9月下旬的一天,我和同样分配到盐湖所的科大同班同学白玉珍,乘火车到达西宁站,常韬所长乘坐所里的小汽车到火车站接待我们。那时常所长已是行政 12 级的老革命干部,负责建所的一切事务,百忙中亲临车站,让我十分感动。他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蔼慈祥的长者,见到他我心中倍感温暖顿起敬意。在车里他简要介绍了建所进展,很高兴地说道,近期有四十多名大学生和二十多名中专和高中生分配来所,为盐湖所增添新生力量。从他的口中,得知除了我和白玉珍来自科大地球化学专业外,还有我校分析专业的邢良臣和肖应凯,和无机专业的苏华青和赵金福,科大有6名 65 届毕业生分配到新建的盐湖所。

火车站到盐湖所七公里左右,由东而西横穿市区,一路上车辆和行人不多,汽车开得很快,不一会就驶入了盐湖所家属院。那时南楼有办公室,在人事科由班大皋科长办理了报到手续,领了工作证,发证日期1965年9月24日。领了半个月工资,相当于在科大每月伙食费15 元5角的两倍。在行政科由康连增科长安排了宿舍,单身宿舍在简子楼北楼,二层住男生,三层以女生为主,康科长带我们去了宿舍,给了钥匙,从此我成了盐湖所职工。

我被分配在计划科,科大同学邢良臣和苏华清也在计划科。科长王民姝,因她的名字认识了“姝(shu)”字,估计她比我们大不了十岁,她说话简洁有条理逻辑性强,办事高效干练,对我们既关心又严要求,像似大姐。三位科大同学毕业于不同专业,到了计划科,却有共同的想法。我们是刚出校门进了研究所门的学生,没有实际科研工作的历练,不适合承担科研管理工作。我们告诉了王科长,想不到她同意我们的想法。她认为,一个成熟的科研管理者应当具有深厚的科研背景,洞察科研工作的客观规律。同时她又严格要求我们,人事安排是组织上考虑的事,在组织决定没有改变前,务必安心全力做好眼下承担的工作。

我的工作是与第一研究室,即盐湖地质和地球化学室对接,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科研课题的内容和进展,协助解决业务工作中的各种需求,如设备、仪器、试剂、材料、人力等等。那时,一室他们正在讨论当年科研课题的安排和日后科研课题的设想等,我天天去一室,参加他们的讨论。室主任张彭熹和几位业务骨干,如陈克造、孙大鹏、鲁梦余、钱自强和李家棪等对我很热情,乐意与我交流,耐心解答我的种种提问,乃至高深的学术问题,对于刚到研究所的我,能够从科研管理层面上了解和把握他们的科研工作帮助很大。

那时我的直觉,有一个课题颇有创意,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课题的设想大体是这样的,在达布逊盐湖东北湾的湖滨地带,在天然条件下有利于光卤石形成的地段挖掘沟槽,在靠近湖水一侧堆垒堤坝,湖水水位上涨时,让湖水漫过堤坝进入东北湾和沟槽内,湖水水位下降时,阻挡堤坝内的卤水返流回湖。在简易的人工干预下,沟槽内得到盐滩晶间卤水的地下径流,和地表径流湖水的双重补给,不断蒸发浓缩,形成光卤石,可以为钾肥生产提供原料。1967年国家计委正式下达建设年产十万吨钾肥厂的任务,为了提供建厂后的矿源,一室设计了这个专题,研究达布逊盐湖现代沉积光卤石的形成条件和东北湾人工沟槽内光卤石的形成条件。

四月下旬的一天,王科长告诉我,经所领导研究同意我调离计划科到一室工作。同样邢良臣调入分析室,苏华青调入综合室我到一室报到后,就安排我参加上述课题的野外作业。野外队由室主任张彭憙带队,人员有杨绍修、李家、唐渊、高志忠、宣之强、胡金泉、董继和、于昇松、高章洪、雷家骏和我等十几个人。于昇松65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专业,高章洪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雷家骏是65年西安高中毕业生,我们四人第一次参加野外作业。

在准备出差的日子里,听了多位“老盐湖”的经验之谈。察尔汗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盐的世界”,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中东部,海拔高度2700m,东西长170km,南北宽20-40km,面积近6千km',是我国最大的盐湖,富含钾镁钠锂等多种轻金属资源。盐滩内分布有多个盐湖,中南部的达布逊盐湖面积最大,东西长30km,南北宽4-7km,湖水面积和深度随季节变化,面积180-350km,水深0.5-1m,最大深度2m,湖水矿化度高达30%以上,石盐析出阶段。除了科学内容和数据外,还提及了许多趣闻轶事,如1958年在察尔汗盐滩建成了我国第一家钾肥厂产品供不应求,来自各地的许多采购员都吃住在厂里,直接从生产线上“争夺”产品。钾肥厂大礼堂的四周墙体是用盐块和卤水堆砌的。钾肥厂近旁的小型军用机场,飞机起降的跑道是采用盐块碾压和卤水胶结铺成的。大柴旦到格尔木的公路途经盐滩,有30多公里的盐桥路也是用盐块和卤水铺成的。

5月初的一天,我们一行十余人,搭乘西宁到大柴旦的长途客车进入柴达木盆地。从西宁出发,一路西行,翻越日月山、经倒淌河、沿青海湖南岸,过江西沟、夜宿黑马河。次日翻越橡皮山、经茶卡盐湖、过希里沟,夜宿德令哈。第三天从德令哈到大柴旦,经怀头他拉,一路都是罕见人烟的戈壁沙漠,除了“每十公里一个道班”的风景外。经过三天两晚的行程,终于到达大柴旦盐湖所工作站。再由工作站的车辆送我们去现场,从大柴旦出发,经小柴旦、锡铁山、进入察尔汗盐滩,行驶在盐桥路上,继而拐进起伏不平的盐滩腹地,沿着往年留下的车辙摇晃慢行,到了达布逊湖东北湾,一室的野外工作基地。在那里搭建了几顶空间大小不同的毛毡和帆布帐篷,安顿住宿,建了一间简易的野外厨房,是一位随队炊事员的工作间,清洁了存放淡水的矩形大水槽,注入水罐车从格尔木运来的2吨淡水。野外队配备了一辆苏制嘎斯51卡车,用于接送我们去远离基地处作业;运送野外装备如橡皮船去达布逊湖作业,不时去格尔木运回日常生活必需的淡水,偶去西宁、兰州或柳园等地采购粮油蔬菜瓜果肉类等等生活必需品。

当我踏进察尔汗盐滩和达布逊盐湖,环顾四周真正领悟了蒙古语中“察尔汗”和“达布逊”的含义,这里是真正的“盐的世界”!天上无飞鸟,地下无爬虫,没有树木,没有花草,没有光合作用新生的氧气,找不到一滴淡水,这里是“生命的禁区”,除了肉眼看不见的嗜盐细菌,和有充分生存准备的盐湖工作者之外。察尔汗盐滩是一望无垠的褐色盐壳荒漠,盐壳裂解成大大小小高低不平形态奇特的三维几何体,镶嵌其中的新生盐矿品体,在阳光下闪烁着钻石般的光芒十分夺目耀眼。达布逊湖东北湾人工挖掘的再生光卤石的沟槽,以白色为主调,沟里长满多姿多态晶莹剔透的盐类矿物,充分展示了无机世界的生命魅力。达布湖犹如一面巨大的镜面,呈现出多种色彩,常见白、淡绿和淡蓝色平静的湖面倒映着蓝天白云和远方的雪山,湖岸线处结晶盐形成层层叠叠的白色镶边,与彩色的湖水相映生辉更显艳。

野外作业的主要内容,在往年工作基础上,继续观测再生沟里固相盐矿沉积和卤水水文动态,采集卤水样品作化学分析。观测达布逊湖湖水水文动态,采集湖水样品。观测察尔汗盐滩品间卤水水文动态,采集晶间卤水样品。全队人员在艰苦的野外环境里紧张有序地工作到九月初,完成了当年的课题设计,收队回所。留下唐渊和我在基地越冬,继续做各项观测和样品采集内容同前,不过观测和采样的时间间隔拉长了。除了业务工作外,还要安排好天天的生活。好在有唐渊这位“老盐湖”,他1960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分配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所,从事柴达木盆地的盐湖科研,具有丰富的野外工作和野外生活的经验,动手能力极强,且性格豪爽敦厚。与他在一起工作和生活的日日夜夜,他指导和帮助了我许多,亦师亦友的他让我心存感激。

正当日复一日的野外工作和生活像钟表一样规律地运转着,突如其来发生了两件极其意外的事情。九月下旬的一天,来了两位不速之客,当地公安系统的干部,我们讲述了特殊时期阶级斗争的新动向,透露了我国大西北腹地发现空降特务,强调在国庆节前后,务必警惕美蒋和苏修的空降特务,密切关注敌情,发现可疑及时报告,提醒我们保护自身安全与周围联防等等。听着我心情忐忑不安,有点紧张和害怕。他们走后我和老唐交流,分析敌我对比,预设对策。我俩认为我们在明处,敌特在暗处,我们只有原始的棍棒,敌特有枪支,我们连最简单的通讯工具电话都没有,那能与外界及时沟通和联防。察尔汗盐滩面积广大,荒无人烟,没有一滴淡水,是生命的禁区,不是敌特选择的首要目标。如果空降特务误入盐滩,极易迷失方向,必将渴死困死在盐滩里,恶劣的自然环境可以成为御敌防特的天然武器。一旦我们有幸及早发现敌情,可以骑摩托车朝钾肥厂撤离,向公安部门报告敌情,予以处理。国庆节后,又过了一些天,这件事渐渐地冷静下来了。

到了十月下旬的一天,达布逊湖湖水突然上涨。在东北湾湖滨,先是湖水漫进人工堤坝,后来堤坝全线溃塌,移为平地,湖水灌满再生沟,淹没了整个东北湾,再生沟遭到灭顶之灾。稍后我们去东北湾观测,再生沟里的光卤石已全部溶化,早先在东北湾自然形成的光卤石矿层也溶蚀了。一场大水把固态的钾盐资源统统溶解了,钾元素重新回归湖水。后来,听说这场大水起因于格尔木农场。在特殊年代,农场因闹“文化革命”耽误了“农业生产”,土地荒蕉,没有灌溉,农田用水陡减,农场的水利枢纽蓄存了大量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到了必须泄水时,大量淡水排入达布逊湖,造成水质淡化,固体钾盐溶解。我们向领导汇报了详情后得到指示,把观测资料和采集的样品带回所,关闭工作基地,处理善后。我和老唐于十一月初的一天搭乘长途班车,经三天两夜的行程,回到所里。1978年夏,我调离盐湖所。

Copyright ©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地址:西宁市新宁路18号 邮编:810008
青公网安备 63010402000216号 青ICP备05000084号-1